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三次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全体会议_中国网

梁振英: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

2024-03-09 09:01:16

梁振英:

今天上午进行第二场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请14位委员分别发言。

首先请魏小东委员发言,陈星莺委员准备。

2024-03-09 09:04:37

北京市政协主席 魏小东: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以政协民主监督实效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中共二十大作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制度机制的重要部署,对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去年以来,北京市政协紧扣落实全市“接诉即办”改革中的“每月一题”工作机制,创新开展了“各界委员齐参与 每月一题聚共识”常态化民主监督,成立工作专班,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23个高频共性难点问题,“一题一组”组建监督小组,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推动形成群众诉求方、政府解决方、委员监督方“三方”参与的协商解决体系,为有关部门破解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我们感到要切实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际问题解决落实情况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创新机制方法,以监督实效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2024-03-09 09:06:40

魏小东:

一是要自觉融入党委和政府工作全局。应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在党委领导下确定监督议题、制定监督方案,找准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结合点,聚焦重大改革举措精准发力,紧扣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监督,使政协民主监督成为党委和政府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确保监督推进有序、切实有效。

二是要增强监督靶向性。民生问题千头万绪,解决难度可想而知,关键在于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抓好落实。政协民主监督要在其中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立足于解决真问题和真解决问题,把问题导向落实到工作思路和方法步骤上。要针对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责任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落实情况,进行实打实的监督。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反映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建言资政,提出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和制度创新的意见建议。

三是要坚持与党政部门同题共答。政协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提出意见、批评,更在于为解决问题提供真知灼见、凝聚思想共识。在以民主监督助力增进民生福祉过程中,更应注重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组织委员参加主责部门的工作会议、调研考察等活动,将民主监督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实际工作中,做到全流程参与、全过程监督,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思想共识,实现与党政部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下一盘棋、共使一股劲。

四是要突出委员主体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政协委员既是监督主体,又是建设性力量。要鼓励委员把监督寓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实现监督常态化。监督活动要坚持对所有委员开放,打破专委会和界别界限,按照监督议题需要组建委员队伍,保障委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依托委员广泛联系界别群众,最大限度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在助力增进民生福祉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谢谢大家!

2024-03-09 09:07:46

梁振英:

请陈星莺委员发言,杨宇栋委员准备。

2024-03-09 09:09:56

民革中央副主席、江苏省主委 陈星莺: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善现代化基层治理。

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重要指示的关键举措,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构建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制度体系有待完善。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但目前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还需加快步伐。

二是多方协力有待推进。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及诉前调解成功诉讼纠纷共约4557万件,比2022年增长15.62%。诉讼解纷“一元独大”,仲裁相对民商事诉讼占比低,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组织等未能充分发展,跨部门跨领域的解纷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三是政务服务有待优化。实体解纷平台布局和管理较为分散,线上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相关信息尚需充分共享。

四是能动保障有待加强。基层一线法治能力不足,纠纷排查化解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多元解纷实体场所和智慧平台的建、管、维等缺乏财政预算保障。

2024-03-09 09:18:38

陈星莺:

为此,我们建议:一、构建“全覆盖”制度体系,提升纠纷预防化解的法制高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规,重点明确各级党政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法律健全、制度完备、保障充分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完善考核制度,以降低“万人起诉率”为目标,加强地方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解纷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构建“全链条”联动体系,强化源头排查解纷的统合力度。横向实现多部门全过程对接,纵向构建社会各界全员参与的大排查大化解格局。完善分层分类“信息采集—主动处置—重点化解—统筹研判”的解纷体系,推进行政调解任务较重的部门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加快在矛盾多发的领域设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动仲裁办事机构和商事调解组织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纳社会化多主体参与调解。

三、构建“全平台”服务体系,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文温度。统筹建立科技引领、智能高效、深度融合的全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推动各类矛盾纠纷线索和化解数据共享,构建24小时在线分类解纷系统,做到一个出入口全面归集、一个分析口科学研判、N个业务口自动分流,形成“平台预警、部门报到、精准解纷、全链共治”的解纷机制,实现过程有通知、结果有反馈、疑难有解释的闭环服务。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建立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一站式线下实体平台。

四、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精度。持续推动政府治理“减负”与多元解纷“增能”双向发力,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实质化解。一是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科学构建规范治理体系;二是增强专职调解员配置,强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支持各类专业力量参与多元解纷;三是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专项经费保障范畴,规范调解员及调解组织、实体和线上平台建设等财政预算最低保障标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多元解纷服务,协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2024-03-09 09:19:02

梁振英:

请杨宇栋委员发言,卓嘎委员准备。

2024-03-09 09:22:43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杨宇栋: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中共二十大强调要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7年来一系列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政策出台落地,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全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技岗不匹配、职业获得感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为此,建议:一是大力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让产业工人蓄水池“满起来”。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水平。产业工人要后继有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前提。应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眼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需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的“985”“211”和“双一流”。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推进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推动职普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二是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让产业工人竞争力“强起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左右,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000万左右。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问题,技能提升是关键。政府应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探索“互联网+”、“智能+”培训新形态,支持线下线上结合的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将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开展普惠制的职工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培养更多劳模工匠人才。

三是助力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让产业工人腰杆子“硬起来”。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40.8%的制造业职工月均工资在4000元以下,32.5%的制造业职工希望打通管理、技术与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应推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鼓励企业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打通不同序列间横向贯通的职业发展路径,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开展技能提升与薪酬增长相关联的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凭技能、靠贡献提高薪酬待遇的激励机制,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导向。

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产业工人职业吸引力“热起来”。当前“重学历、轻技能”现象依然存在,出现“进工厂不受待见”的就业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制定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法,推动各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表彰体系,设立技术工人专属的国家级表彰奖项。推动设立中国工匠日、全国技能日,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支持劳模工匠展示馆、劳动公园、劳动者文化街等建设,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谢谢大家!

2024-03-09 09:23:17

梁振英:

请卓嘎委员发言,演觉委员准备。

2024-03-09 09:25:52

西藏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青年企业家商会会长,西藏众源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卓嘎: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铭记党恩 勠力奋进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我是来自西藏民营经济战线的一名藏族委员。今年3月28日,是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纪念日。65年来,在中共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雪域儿女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为西藏确立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自治区364万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共同奋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征程上。作为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深深感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列为首要任务,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扩大,“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茶和盐巴”的故事不断续写,“时代楷模”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代守边近60年的动人故事,拉萨市城关区鲁固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先进事迹等广为流传,各民族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基础日益厚实。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上。自治区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开展反分裂斗争,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既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各民族携手奋进现代化。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人们理性对待宗教、过好当下幸福生活的意识更强了,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理念更牢了,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更大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活跃着各族群众勤劳奋斗的身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磅礴力量不断壮大。

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去年,西藏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在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社会贡献持续提高,占据全区GDP的35%以上,税收收入的80%以上,就业的80%以上,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比90%以上,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共同富裕的先遣连。广大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发展壮大、多做贡献的信心更强了、劲头更足了。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西藏民营经济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政策建议、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与西藏周边省份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建议在加强生态保护上,国家从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援藏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力度,帮助西藏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殷殷嘱托落到实处,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谢谢大家!

2024-03-09 09:32:15

梁振英:

请演觉委员发言,何超琼委员准备。

2024-03-09 09:32:43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演觉: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弘扬爱国爱教传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各宗教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独特优势。历史上,我国各宗教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宗教信仰与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扎根中华大地、融通中华文化、造福各族人民,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文明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以佛教的赵朴初居士、道教的岳崇岱道长、伊斯兰教的包尔汉会长、天主教的傅铁山主教、基督教的丁光训主教等为代表的爱国宗教界人士,带领全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谱写了宗教界传承爱国爱教传统的新篇章。

佛教传入我国后,历代高僧大德秉承慈悲济世本怀,铸就了中国佛教深厚悠久的爱国爱教传统。唐代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西行取经,行程5万里,历经17载,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为佛教中国化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抗战初期,巨赞法师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率领佛教青年服务团,奔赴长沙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1959年,西藏少数反动分子发动武装叛乱。中国佛教协会第二任会长、藏传佛教高僧喜饶嘉措大师坚守民族大义,旗帜鲜明反对叛乱,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被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赞誉为“爱国老人”。

新时代以来,全国宗教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团结引领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宗教界弘扬爱国爱教传统的新境界。

2024-03-09 09:33:06

演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才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时代弘扬爱国爱教传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根本前提,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首要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主要途径。我呼吁,宗教界要提高思想自觉、增强历史包養網排名主动、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契理契机、守正创新、自我求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五个认同”为目标,以宗教经典中国化为基础、宗教思想中国化为引领、教规制度中国化为保障、礼仪习俗中国化为抓手,促进我国各宗教在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不断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宗教。要坚持全面从严治教,坚持以戒为师、正信正行,坚持自省自律,着力解决影响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为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固本培元。要团结引领信教群众将信仰圆融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把智慧奉献给强国建设宏伟事业,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要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我国宗教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友好和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大家!

2024-03-09 09:34:52

梁振英:

请何超琼委员发言,张宗真委员准备。

2024-03-09 09:35:36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主席,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董事总经理 何超琼: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香港在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香港特别行政区既坚守“一国”之本,又能发挥“两制”之利,应当发挥金融、贸易、法律、专利等制度优势,发挥“超级联系人”包養網價格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推动内地进一步与世界接轨,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自身力量。

一是发展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强化融资功能。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目的地。香港保障资金自由流动,可以发展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内地企业可善用香港股市高度国际化的特性,利用香港市场融资。香港作为亚洲绿色金融枢纽,可协助内地企业绿色融资,透过绿色债券等工具为项目提供资金。香港正力争成为全球家族办公室枢纽,服务来自海外和内地的超高净值人士,不仅能协助内地投资者寻求多元化投资组合,还能让国际投资者便捷地实现跨境投资策略。

二是发挥中西文化交融优势,打造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税制简单有利于各种艺术品贸易。2021年,香港的艺术品、珍藏品和古董拍卖交易总额超过660亿元。伴随更多家族办公室来港,香港作为全球艺术品拍卖和交易中心的地位愈加巩固。艺术品交易推动着国际文化交流。我认为在交流的同时,香港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以筑牢文化自信为根基,运用制度优势,以更多元化、国际化,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听得懂、看得明的方式,进一步把中华文化带到世界。

三是发展高增值海运服务。香港有超过1100家与港口及航运相关的公司,提供多元化的海事服务,亦是中国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以优质和高效率的码头设施闻名。内地有很多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船队拥有者。由于贸易频繁和资金投入,将需要更多仲裁和法律服务。香港应向高增值迈进,发挥在海事仲裁及法律服务的优势,为国家发展增添强劲动能。我们可以担当大湾区港口的“超级联系人”,提升大湾区海运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提升香港国际机场冷链物流能力。香港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2022年处理约420万公吨货物及邮件,并获得“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三大关于处理高价值温控空运货物的认证,包括医药品冷链、鲜活货物及活生动物运输认证,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这三大认证的机场。内地物流业发展迅速,香港空运业发挥其高效率冷链物流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香港和内地冷链物流能力,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五是推进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专利、商标及外观设计申请来源地,2002至2022年,我国知识产权贸易总额从32亿美元增至578亿美元。香港作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具备健全的制度,内地企业可利用香港的平台优势,安心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名列第二,香港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吸引内地科研成果在香港申请专利,推动成果转化,推进交流合作,助力国家更高水平开放。谢谢!

2024-03-09 09:39:56

梁振英:

请张宗真委员发言,符之冠委员准备。

2024-03-09 09:40:18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永同昌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宗真: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二十五载再出发 推动澳门新发展。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加快建设、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更足,琴澳融合“从梦想走进现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月1日正式封关运行,中西文化交融荟萃、中葡商贸交往频繁,桥梁纽带的作用更强……澳门谱写了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华彩篇章。

习近平主席十分关心澳门发展,始终把澳门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统筹谋划。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擘画了“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来到横琴,为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主席也时刻牵挂着澳门居民,两次亲临澳门视察,百忙之中给濠江中学、澳门科技大学的师生和颐骏中心的老人们回信,传递了领袖对澳门民生冷暖的牵挂。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继续支持香港、澳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

二十五年初心如一,我们有幸共享了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砥砺前行开辟新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谋发展,是澳门68万居民勇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的共同心愿。我在此提两点建议。

一是要解放思想,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随着市场准入、海关监管、税务和创新创业等政策的陆续出台,粤澳合作共建横琴驶入“快车道”。建设横琴的初心是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服务,决定了横琴不同于一般的自贸区或免税区,需要思想再解放、思路再打开,实现趋同澳门、接轨国际而非似同内地的琴澳一体化。推动相关部门把横琴作为本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跨境服务贸易清单管理,把横琴打造成制度型开放的全国样板间和示范区。广东省加大科技、产业、人才等支持力度,用好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资源禀赋,进一步落实琴澳、港澳、澳珠人员车辆通关的最大便利化。

二是以更大力度,推动民生改善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增加在教育、长者养老、医疗、就业辅导、小微企业扶持等基础民生工程的投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是关乎长远的关键之举,也是最大、最紧迫的民生工程。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对标中央要求,敢于直面深层次的困难,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在营商环境、人才引进、法律制度等方面下大力气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要擦亮澳门“世界遗产”“美食之都”金字招牌,做大做优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打造“会展之都”“演艺之都”,激发内生动力;要用好“自由港”“单独关税区”“葡语国家精准联系人”等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葡语国家深化合作,构建开放合作的大格局,服务好国家双循环战略。

过去的日子里,澳门的发展繁荣生动演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与精彩。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把“一国两制”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美好家园建设好、发展好,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给国家、给同胞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2024-03-09 09:42:55

梁振英:

请符之冠委员发言,隋军委员准备。

2024-03-09 09:45:24

台盟中央副主席、海南省主委 符之冠: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携手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共襄祖国统一民族复兴。

反对“台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离、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台湾岛内主流民意。事实证明民进党代表不了台湾,代表不了全体台湾同胞。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的伎俩,撼动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实,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阻挡不了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成果丰硕。目前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已超过13万家,2023年,大陆新增台商投资项目7000余个,实际使用台资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7.1%。两岸已达成481项产业共识,公布72项共通标准。超过12000名台湾学生在大陆高校就读,2000多名台湾教师在大陆执教。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愿意顺应时代潮流,坚守民族大义,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大道之行,海纳百川。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定反“独”促统,不断探索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团结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共同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2024-03-09 09:45:52

符之冠:

为此建议:一、以通促融,着力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

两岸同气连枝,要应通尽通。要以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贸合作畅通,超前部署对台湾的水陆空交通辐射覆盖,推进城市直航、客货港口和物流基地建设,提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便捷度。要以行业标准共通牵引能源资源互通,扩大两岸资质资格、检验检疫、资信资讯互认,推动两岸能源、资源及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更高质量流通。要以网络空间共享促进心灵相通,打造两岸共同生活圈,共建两岸精神家园。

二、以惠促融,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合则两利。要深化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引领台资企业集群式发展和跨区域合作。要探索政府和台资企业需求清单、供给清单双向对接机制,提升重大项目、高新科技企业领军作用,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互补互融。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两岸企业共组企业联盟、共享统一市场,支持中小微台资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获得感。

三、以情促融,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要加大对涉台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不同时期台胞爱国历史,赓续家国情怀。加强两岸根祖、宗亲、民间信俗交流,推动家书、族谱对接传续,织密两岸同胞情感纽带。同时,要完善台胞台企服务和权益保障体系,扩宽台胞发展空间,结合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扩展其参与社会治理范围,促进更多台胞特别是年青一代,在祖国大陆广阔天地中发挥聪明才智,续写“两岸一家亲”时代新篇。

融合增福祉,枝叶总关情。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台湾同胞认真思考如何聚同化异,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我们更相信,两岸同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谢谢大家!

2024-03-09 09:51:13

梁振英:

请隋军委员发言,王宁委员准备。

2024-03-09 09:53:34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党组成员 隋军: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独特优势 紧跟时代步伐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侨界智慧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在这一征途上,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追随党的步伐,矢志奋斗、从未缺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极大增强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极大振奋了侨界团结奋斗的精气神。广大侨胞必将继续秉持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嘉庚精神,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发挥情感和文化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海外侨胞与祖(籍)国有着天然的感情,这是流淌千年的中华血脉,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质朴情怀,是中华儿女的鲜明文化烙印和共同精神基因。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数量已达6000多万,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广大侨胞横跨中外不同制度、涉及多种文明,兼具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中国与世界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一条发展中国自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更是一条造福世界各国、书写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的人间正道,要把个人前途命运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支持者。

二是发挥人才和人脉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我国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人才荟萃。据统计,目前海外侨界专业人士有400多万人,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涌现出吴孟超、钟南山、黄大年等一大批侨界杰出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的海外侨胞日益增多,人脉资源丰富。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要努力融通全球资源,介绍可为中国借鉴的国外经验、理念、做法,为破解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建言献策;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主动聚焦新兴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抢占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中彰显作为;汇聚侨智,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是发挥资金和产业优势,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进者。广大海外侨胞特别是侨商资本实力雄厚,其商业网络遍布世界。中国侨商会800多家会员企业中,相当部分是经济实力强、在国内投资较大的企业,是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60%以上为侨资,引进的外资企业中70%为侨企。在新征程上,广大侨胞将主动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布局产业和项目,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侨资企业在强链补链中的重要作用,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打造侨资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以侨为“桥”,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牵线搭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引资金、引产业、引项目,尽侨所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谢谢大家!

2024-03-09 10:02:57

梁振英:

请王宁委员发言,木亚赛尔·托乎提委员准备。

2024-03-09 10:03:47

国家大剧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王宁: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发挥文化平台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指示要求,为我们履行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并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好三个方向。

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文化的根脉在人民,自信的底气也在人民。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度挖掘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潜心创作接地气、能共情、有格局、讲情怀的时代佳作,让作品蕴含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地流淌进人们的心田。鼓舞人民信心。努力攀登新时代艺术高峰,推出更多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扛鼎之作,让大家看到中华文化之力量和中国未来之希望,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汇聚起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丰富人民生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支持青少年美育教育,让民众品味艺术之美、享受幸福人生,养成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推动国民文化素养整体跃升。

二、走出去、请进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音乐跨越国界,文化架起桥梁”。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展示历史底蕴、反映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以及“传统戏曲、民族舞、民乐”等民族文化瑰宝“扬帆出海”,让世界通过文艺作品认识、了解中国,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请进来”领略大国风范。中华文明“百闻不如一见”,要搭建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平台,邀请各国友人来中国,看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外文明的美美与共,了解中国艺术的高水准和观众的高素养,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守正,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文博”,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古为今用开展文艺创作,让“诗词典籍、阮咸评弹”引领国潮文化,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推动“文化+科技”,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打造可感知、能触及、沉浸式、多维化的文化体验新场景,让观众真切感受文化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推动“文化+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建文旅新品牌,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项目的卖点,让旅游行业为文化市场引流,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文化平台和文化工作者携手同行。作为文化平台,要引领文化传承发展,让不同艺术形式在同一场馆内交融碰撞,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和市民“心灵栖息地”。作为文化工作者,站位要高、胸怀要大、视野要宽,以无限的热爱投身文化艺术事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2024-03-09 10:04:09

梁振英:

请木亚赛尔·托乎提委员发言,黄震委员准备。

2024-03-09 10:05:56

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 木亚赛尔·托乎提: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文旅融合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筑牢“生命线”,关键在于“全方位嵌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既需要巩固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更需要探索更为有形有感有效的形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文旅融合无疑是推动“全方位嵌入”的突破口之一。

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培壮民族团结进步之根。丰富的文旅资源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的养料和根基。新疆拥有大量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资源,交河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等历史遗址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卫拉特史诗《江格尔》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见证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相融共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放大文旅资源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乘数效应,需要不断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通过文旅搭台,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使各族群众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温润心灵,在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以心交心、心心相印。

赋予旅游文化内涵,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人心归聚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新疆作为旅游大区,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游客在观光体验中把多元思想、价值理念等带到当地,既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又推动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包養悟中华文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应赋予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用好对口援疆机制,促进省际间人员往来、产业合作、民生改善和心灵相通;鼓励兄弟省市人员到新疆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在密切深入的交往交流中拉近兄弟情谊;组织新疆文艺、非遗、文物等特色项目走出去开展友好交流,宣介大美新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展现新疆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

突出形象符号呈现,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之脉。发挥文旅融合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载体作用,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建设、丰富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呈现,这是我们赓续民族团结包養網进步的文脉。新疆在开展文化润疆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梳理出一批中华文化符号。推动这批符号日常化、形象化、生活化,需要各族群众在文旅融合中更好把认知体验、集体记忆内化为价值、外化为行动。挖掘整理新疆中华文化符号,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贯穿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各方面,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双向多维融合。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融合品牌,依托“石榴云”传播矩阵,丰富音乐、电影等视觉化呈现,让外界了解新疆,让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润物无声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谢谢大家!

2024-03-09 10:10:42

梁振英:

请黄震委员发言,张义珍委员准备。

2024-03-09 10:11:06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黄震: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加快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双碳”工作,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引领经济结构转包養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达到14.5亿千瓦,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我国供应了全球50%的风电和80%的光伏设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业不断壮大。“双碳”目标引领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也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挑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世界第一,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且我国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过程中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尚未下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转变能源结构、先立后破,实现绿色转型,按时实现碳达峰,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远超发达国家减排的速度和难度,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尚无专门性立法,现有的法律体系缺乏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统筹考虑,需要提供有效法律法规支撑。

2024-03-09 10:14:04

黄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减排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未来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系统性变革。需要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强制性来保障“双碳”目标实现,向社会和产业界传递清晰且明确的未来绿色发展预期,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共识。为此,建议:

一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立法、修法等工作,结合实践经验并借鉴国际做法,立足我国法治基础,制定专项立法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法律体系构建,明确法律体系的框架设计、建设目标、推进进程以及重点任务等。

二是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门性立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制订。对“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减缓与适应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予以明确,将碳排放标准、核算、监测、碳排放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纳入其中,为“双碳”相关的政策、规章、条例、规范性文件等提供上位法依据。

三是加快修改与协调现行法律规范,启动对环境保护法、资源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清理现有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不相适应的内容。研究推进“双碳”目标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涉外新领域相关的补充立法,形成一个涵盖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明确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制度规则保障。

加快构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双碳”目标愿景的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大成就。谢谢大家!

2024-03-09 10:14:25

梁振英:

请张义珍委员发言,黄润秋委员准备。

2024-03-09 10:16:34

江苏省政协主席 张义珍: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健全完善以价值核算为依据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举措。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生态保护补偿相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但操作层面还有待加强探索:一是如何界定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即“谁来补、补给谁”的问题;二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偿,即“怎么补”的问题;三是如何确定补偿的标准和金额,即“补多少”的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尤为复杂,关系到能否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增效、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正向激励与逆向倒逼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总体来看,要遵循定价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办法,加强生态资产价值调查评估,显现“绿水青山”生态价值,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核算。不同地区在核算指标、关键参数、时空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核算结果有时缺乏可比性和市场认可度。建议国家层面逐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基础理论框架,健全完善衡量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的指标体系,为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科目提供参考标尺。可协商选择若干地区进行试算,以积累经验。构建核算结果定期发布机制,及时公开生态资源概况、生态资产价值、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投入产出效益等内容,使核算结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是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在精准实施价值核算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以往仅根据断面水质等单一指标进行计算的思路,综合考虑GEP、水足迹、碳足迹、生态保护成本与收益、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等因素,利用因素法、项目法等核算方法,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对于生态保护贡献大、价值核算结果较高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特别是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增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加大补偿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保护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测算生态保护补偿参照金额。

三是探索依据价值核算的补偿方式。当前生态保护补偿主要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存在补偿标准较低、方式单一、范围偏窄等问题。建议优化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资金分配充分体现生态绩效战略意义、长远意义。根据价值核算结果,推动补偿方式从“输血型”补偿向“造血型”补偿转变,增强后发地区发展动力,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探索可持续的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以及水权交易、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等。建议拓展补偿方式,加强地区间横向合作,通过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市场交易、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健全绿色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加强生态保护。谢谢大家。

2024-03-09 10:23:39

梁振英:

请黄润秋委员发言。

2024-03-09 10:23:59

生态环境部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黄润秋:

各位委员,我的发言题目是:高起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并强调要“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探索,但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路径不够清晰、方法不够明确等问题。现阶段,要把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作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为此,建议: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分阶段有计划推进先行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统筹推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重大任务。建议强化目标协同,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统筹把握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做好整体设计,实施美丽中国示范建设三年行动,并接续滚动实施、分批推进,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二是聚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先行区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根本和关键是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发挥标杆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建议先行区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先行探索与创新实践。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上走在前,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通过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上走在前,针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挑战,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以更科学有力的治理措施,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更持续稳定的改善成效,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好转。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走在前,加大改革力度,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先行探索改革试点、典型示范的新路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上走在前,持续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立区域性、整体性、立体高效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形成相对完善的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

三是统筹各层级各方面,在先行区建设中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实践样板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议分层次分领域推进,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区域层面,聚焦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重大战略,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可先集中在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省份,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正向激励,建设综合性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在领域方面,高水平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一批美丽河湖、美丽海湾。鼓励各类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示范引领行动,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全过程管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突出实干实效。谢谢大家!

2024-03-09 10:29:33

梁振英: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2024-03-09 10:33:55